雙簧



雙簧相傳是由相聲演變而成的表演形式,屬於相聲的支流。通常將雙簧歸類為彩扮相聲。


雙簧的起源說法不一,比較廣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是源自清朝末年,有對黃氏父子本是相聲演員,某次奉詔入宮表演,正巧父親喉嚨發炎無法言語。皇帝下詔不能不去,去了無法演出又是欺君之罪,要滿門抄斬。父親心憂之際急中生智,由兒子躲在椅子後面說話,他在


前面配合做動作。不料效果出奇的好,皇帝非常喜歡,新的表演形式從此產生。因這對父子姓黃,故稱此種表演形式為“雙黃”,其後訛音變成“雙簧”。


雙簧演出除了類似相聲的對話之外,兩個演員一前一後扮演同一個角色,故又稱為“雙扮藝人”。在前面的稱為“明相”,負責表情動作,行話叫“灑頭賣相”,角色地位相當於對口相聲中的捧哏。在後面的稱為“暗相”,負責聲音語言,也叫“橫豎嗓音”,相當於對口相聲中的逗哏。明相須根據暗相所說的台詞做表演。一般情節是明相遭暗相戲弄而產生笑料。暗相經常有精彩的口技表演。只要銜接得當,演出內容可以一段一段任意串接,因此題材方面非常自由。


 



數來寶



最初是叫化子走街串巷時,在店鋪門前用來演唱討賞錢的一種技藝。數著唱著就來了寶﹝錢財﹞,因此稱為數來寶。後來經過藝人加工提煉發展成為劇場表演藝術,街上反而看不到。


“數”指的是帶有節奏性的念白。因為有節奏性,故有一定的結構。基本句式為上六下七,即上句六字,下句七字。上下兩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合轍押韻,而且是同一聲調。例如:


第一句有六個字,第二句有七個字。末尾的“巧”、“搞”倆字押韻,且同屬仄聲。又如:


同樣是上六下七,“氈”和“前”押韻,且同屬平聲。


如果要再細分,上句六字屬三三,也就是前半段三個字,後半段三個字,如“數來寶,講技巧”。下句七字則為四三,也就是前半段四個字,後半段三個字,如“這門藝術、不好搞”。當然這只是基本格式,如有必要可視情況彈性調整。例如:


這兩句的韻轍完全符合規定,但字數方面上下兩句都是七個字。演員演唱時也可以按自己喜好自由增減。例如“這門藝術不好搞”也有人唱成“這門藝術可是不好搞”。適度彈性變化可使演出更為活潑,但若通篇如此,違反數來寶應有的格式,就失去這項藝術的特質了。


演唱數來寶須有擊節道具以協音律。在其演化過程中,使用過多種打擊樂器,如高粱桿、金錢板、撒拉機、牛胯骨、三塊板........等。現在普遍使用七塊板,和演唱竹板快書用的竹板一樣,兩件為一套,兩片較大的竹板串成的稱為“大板”,五片小竹板串成的稱為“節子”。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liarabbit2013 的頭像
    juliarabbit2013

    Julia~2013的部落格

    juliarabbit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